首页
第五百一十五章 你其实没有那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五百一十五章 你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野上辈子的时候就听过一句很残忍的大实话??可能在你的亲戚朋友眼里,你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所有的亲情和友情,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
    但就是这种一厢情愿,却让无数人陷入了误区,不到最终破防...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三天,像断了线的珠子,敲打着屋檐、青石板和晾衣绳上未收的床单。林秀兰坐在堂屋的小木凳上,手里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盯着柜子最底层那个蓝布包发呆。自从父亲平反的消息下来后,她心里那块压了十几年的石头终于落地,可新的沉重却悄然滋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感,像藤蔓一样缠绕住她的四肢百骸。
    那天从区纪委回来,她没坐公交,一路走回家。路过小学门口时,正碰上阿强和几个孩子在泥地里摔跤,脸上沾着泥点,笑声震天。她站在铁门外看了许久,直到阿强发现她,蹦跳着跑过来喊“妈”,她才回过神来。
    “你外公的事,有结果了。”她蹲下身,替他拍掉裤腿上的泥,“以后谁再敢说你外公是贼,你就告诉他们,政府都发文证明他是清白的。”
    阿强眨巴着眼睛:“那……我能跟同学说吗?”
    “当然能。”她点点头,声音坚定,“你要记住,咱们家不欠任何人,也不怕任何人。”
    可这话她说得越多,夜里就越睡不踏实。每晚闭眼,父亲临终前那一声声“冤枉”就在耳边回响,还有日记本里那些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我宁死不认,只为女儿将来抬头做人。”她开始梦见自己站在批斗台上,台下黑压压一片人指着她骂“贱种”“贼女”,而父亲被绑在柱子上,血顺着嘴角流下来,还在对她喊:“秀兰,跑!别回头!”
    惊醒时,冷汗浸透了睡衣。
    这天清晨,陈卫国照例骑车去厂里上班前,见她又坐在窗边出神,便停下脚步,轻轻握住她的手:“还在想老宅的事?”
    她抬眼看他,嘴唇动了动,终究只说了句:“我想回去一趟。”
    “回西岭村?”他皱眉,“刚办完丧事不久,你还想去?”
    “不是去祭坟。”她摇头,“是去把老屋收拾出来。爹走了,房子不能塌。那是咱阿强的根。”
    陈卫国沉默片刻,叹了口气:“你想好了就行。需要钱就说,厂里这个月奖金发得早。”
    她点头,目送他推车出门,身影消失在巷口晨雾中。随后起身进里屋,翻出一只旧皮箱,开始整理衣物。帆布包也重新洗了一遍,晾在院子里,随风轻轻摆动,像一面等待出征的旗帜。
    两天后,她独自登上了开往西岭村的班车。这次没有陈卫国送行,也没有阿强吵闹,车上乘客稀少,空气里弥漫着湿柴燃烧的气息。她靠窗坐着,望着窗外飞逝的山峦与梯田,心绪如云卷云舒。
    到村口已是午后。春阳初露,泥土松软,田埂上已有农人扶犁耕作。她背着行李一步步走向老屋,远远便看见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吹掀了一角,院墙也裂了道缝,爬山虎肆意蔓延,几乎吞没了门框。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里陈设一如她离开时:土炕、方桌、灶台、墙上挂着的老黄历还停在父亲去世那天。她放下东西,先烧了一壶水,用抹布一点一点擦净桌椅,又把被褥抱出去晒。忙活到傍晚,总算让屋子有了些人气。
    晚上她躺在父亲睡过的炕上,听着屋外蛙鸣虫叫,忽然觉得这寂静竟有些亲切。第二天一早,她拿着扫帚清理院子,正巧隔壁王婶提着菜篮路过,惊讶地停下脚步:“秀兰?你怎么回来了?”
    “来看看。”她笑着应道,“老屋空着也是空着,我想修一修。”
    王婶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你不知道吧?村里最近有人议论你告状的事。说你不安分,揭旧疮疤,惹得书记脸上不好看。”
    林秀兰手里的扫帚一顿,随即继续挥动:“我爹清白了一辈子,却被冤了十五年。现在政策允许申诉,我不告谁告?”
    “话是这么说……”王婶叹口气,“可人心难测啊。你弟弟建国前两天去粮站办事,被人故意刁难,说是‘家里出了个刺头’。”
    林秀兰心头一紧:“建国没说什么吧?”
    “他能说什么?忍着呗。”王婶摇摇头,“你们姐俩命苦,摊上这么个世道。”
    送走王婶,林秀兰站在院中久久不动。阳光洒在肩头,却驱不散心底寒意。她忽然意识到,平反文件虽已下发,但真正要让所有人承认父亲的清白,远不止一张红头纸那么简单。
    当晚,她在灯下翻开父亲的日记本,一页页重读。那些血泪交织的文字,如今读来更觉锥心。她取出随身带来的笔记本,一笔一划抄录起来,整整抄了三夜,将八年间每一则记录尽数誊写一遍。最后一页,她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又添了一句:“此证由亲女林秀兰亲笔抄存,若有遗失,愿以性命续之。”
    第四天,她请了两个本家亲戚帮忙修缮房屋。瓦片换新,墙壁补灰,连院门都重新上了漆。她亲自跑去镇上买材料,讨价还价毫不含糊。有人见她一个城里女人干粗活,便笑她“放着好日子不过,偏来吃这份苦”。她只淡淡回一句:“这是我家,我不修,谁修?”
    清明节那天,她备了香烛纸钱,独自上山祭父。坟头已被雨水冲刷得有些塌陷,她一锹一锹添土压实,插上柳枝,摆好供品。点燃三炷香后,跪在墓前低声说:“爸,我回来了。房子修好了,您放心。以后每年清明,我都来看您。阿强长大了,我也要带他来,让他知道他的外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风吹过山岗,松涛阵阵,仿佛回应她的誓言。
    回到城里,已是四月中旬。阿强一见她进门就扑上来抱住她腰:“妈!你带野莓了吗?你说过要给我摘的!”
    她笑着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倒出几颗紫红浆果:“瞧,全给你留着呢。”
    “哇!真多!”阿强欢呼着跑开去洗果子。陈卫国端着热茶走来,看着她风尘仆仆的模样,心疼地说:“瘦了。”
    “干活累的。”她接过茶杯,暖着手,“可我心里踏实。”
    他坐下,轻声道:“听说你抄了整本日记?”
    她点头:“嗯。我还打算找人刻一块碑,立在爸坟前。上面写清楚他受冤的经过和平反的结果。不让后人忘了这段事。”
    陈卫国沉默良久,忽然说:“我认识一个退休教师,写得一手好楷书。要不要请他帮忙拟文?”
    “好啊。”她眼睛亮了起来,“还得请你帮我找块好石料。”
    “这事交给我。”他认真道,“你是独女,该有的体面,一分都不能少。”
    几天后,碑文写成,共三百余字,记述林父生平、蒙冤始末及平反结论,末尾署名“孝女林秀兰泣立”。石匠花了半月时间精雕细琢,碑身选用青石,庄重肃穆。五月十二日,林秀兰带着陈卫国和阿强再次回乡,在父亲坟前举行了简单的立碑仪式。
    那天晴空万里,山风清爽。阿强穿着白衬衫黑裤子,第一次神情肃穆地站在外公墓前。林秀兰亲手将红绸揭开,露出碑上苍劲有力的刻字。她拉着儿子的手,一字一句念给他听。
    “外公……原来是这样的人?”阿强仰头问她,眼里闪着光。
    “是。”她用力点头,“他穷,但他骨头硬。他被打折过腿,也没低头求饶。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替他说公道话,现在我替他说。”
    阿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挣脱她的手,跑到坟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林秀兰怔住了,泪水瞬间涌出。她没想到十二岁的孩子,竟能懂得这份沉重。
    回城的路上,阿强一直很安静。快到家时,他忽然说:“妈,我们班有个同学骂我是‘小贼崽子’,以前我不懂,现在我知道怎么回嘴了。”
    林秀兰心头一颤:“你怎么说?”
    “我说,‘我外公是被坏人冤枉的,现在已经平反了。你爷爷要是干过坏事,你怎么不去洗清?’”他挺起胸膛,“老师还表扬我有理有据!”
    她忍不住笑了,伸手揉乱他的头发:“好样的。”
    自那以后,阿强变了。不再一味贪玩,作业开始主动完成,甚至偷偷拿她的平反文件复印件夹在课本里,课间拿出来读。有一次班主任家访,提起这事,感慨地说:“这孩子,突然懂事了。”
    林秀兰只是微笑。她知道,有些种子一旦埋下,总会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
    转眼到了六月,市文化馆举办“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群众维权案例展”,一位曾在公安系统工作的老同志推荐了林秀兰的申诉材料。展览开幕那天,她受邀参加。展厅中央,她的父亲案卷复印件被放大展示,旁边配有照片和说明文字:“一位普通农民的十七年沉冤,因女儿坚持申诉得以昭雪。”
    许多人驻足观看,有人唏嘘,有人落泪。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到她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阿姨,谢谢您。我父亲也是五七年被打成右派,至今未平反。看了您的故事,我想试试。”
    她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试,一定要试。只要理在你这边,早晚会有光。”
    回家后,她把展览现场的照片贴在客厅墙上,就在平反文件旁边。每当夕阳斜照,两样东西都被镀上金边,熠熠生辉。
    1982年的夏天格外炎热,蝉鸣如潮。林秀兰依旧每天上班、做饭、洗衣,生活看似如常。但她走路的姿态变了??头抬得更高,背挺得更直。街坊邻居说起她,不再只说“陈卫国家的媳妇”,而是加上一句:“就是那个为爹讨回清白的林秀兰。”
    有一天傍晚,她和陈卫国并肩坐在院中乘凉。槐花落了一地,香气浓郁。阿强在屋里写作业,灯光透过窗户洒出来,映在水泥地上,像一方小小的希望。
    “你说,”她忽然开口,“如果当年我没敢去申诉,今天会怎样?”
    陈卫国摇着蒲扇,想了想:“那阿强长大后,可能还是会被人欺负。而你,一辈子心里都有个结。”
    “是啊。”她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有时候我在想,我不是为了报复谁,也不是非要争口气。我只是不想让下一代,活在谎言里。”
    他侧头看她,目光温柔:“你做到了。”
    她笑了,眼角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迟开的花。
    夜深了,星河横亘天际。远处传来火车悠长的汽笛声,仿佛穿越时光而来。在这座平凡的小城里,在无数个如她一般的普通人身上,一种无声的力量正在生长??它不喧哗,不张扬,却足以支撑起一个时代的脊梁。
    而林秀兰知道,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还有人蒙冤,只要还有孩子在追问“为什么”,她就会一直站着,像那块立在山岗上的石碑,风雨不动,静默守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