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百三十一章 我不给别人当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五百三十一章 我不给别人当保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5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野在砸钱打造一分厂的时候,就跟老娘和裴文聪等人探讨过以后股份化的可行性,
    只不过在九十年代的汽车行业内,私营企业被卡脖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奉天汽车厂的轿车都好多年拿不到“准生证”,所以在短时间内...
    秦岭的风穿过山谷,带着初冬的寒意,吹在人脸上像刀子刮过。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李野还没来得及回西南,就被集团临时召到总部开会。会议安排在京南大厦十六楼的小会议室,长桌两侧坐满了各厂负责人和集团高层,气氛沉闷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马兆先坐在主位,手里捏着一份文件,眉头紧锁。他抬头看了眼李野,声音低沉:“你这回是出风头了,可也惹麻烦了。”
    李野没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评审团建议列为重点扶持项目,这话听着好听,实则意味着国家要投入资金、调配资源。可问题是??”马兆先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们京南集团内部,还没就这个项目的主导权达成一致。”
    话音落下,空气仿佛凝固。
    一分厂厂长张德海立刻开口:“我们从头到尾参与研发,技术资料、图纸、试验数据都是我们出的,联合改进?说白了就是借我们的成果去贴西南的脸面!现在倒好,成了重点工程,反倒不知道该归谁管了。”
    有人附和:“对啊,功劳算谁的?以后量产线建在哪?利润怎么分?这些都没个说法。”
    李野缓缓起身,语气平稳:“张厂长说得没错,一分厂确实付出了最多。但我想问一句??如果没有西南提供的重载底盘结构优化方案,没有他们高原动力调校的经验,我们的样车能在秦岭爬坡测试中领先第二名十五个百分点吗?”
    没人答话。
    “这次不是‘借’,是‘换’。”李野继续道,“一分厂拿出了轻卡领域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和技术积累,西南带来了重型车的设计逻辑与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双方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如果非要说是谁成就了谁,那答案只有一个:是我们共同成就了这辆车。”
    他停顿片刻,环视众人:“各位担心利益分配,我可以理解。可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争功诿过,那这场胜利还有什么意义?国家重点扶持的是产品,更是机制创新。它证明了一件事??京南体系内的不同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协作突破瓶颈。这才是最宝贵的成果。”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良久,董善的声音从后排传来:“我支持李野的看法。”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董善依旧坐着,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神情淡然:“这次测试的成功,表面看是技术赢了,实际上,是‘合作模式’赢了。过去我们总想着各自为政、划地盘、抢资源,结果呢?总厂僵化,分厂内耗。而现在,我们第一次看到跨厂区、跨技术路线的协同产生了实际效益。”
    他站起身,语气渐重:“所以我提议??以此次联合研发为基础,成立‘京南新型重卡研发中心’,直属集团技术委员会领导,由李野担任首任主任,统筹一分厂与西南的技术力量,推动后续量产化进程。”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这岂不是把两个厂的技术命脉都交到一个人手里?”有人质疑。
    “正是如此。”董善毫不退让,“正因为是命脉,才更要集中管理。否则各自为政,今天你封锁数据,明天他藏私配方,还谈什么产业升级?我们需要一个中枢,来打通血脉。”
    马兆先沉默许久,终于点头:“我同意。不过??”他看向李野,“你要立军令状:一年之内,实现首批五百辆重卡下线,并确保故障率低于千分之三。做不到,这个中心就撤。”
    “我接。”李野干脆利落。
    散会后,董善叫住了他。
    两人并肩走在空荡的走廊上,脚步声回响。
    “你知道刚才那一幕意味着什么吗?”董善忽然问。
    “意味着……改革真的开始了。”李野答。
    “不完全是。”董善摇头,“那是权力的再分配。你拿到了一把钥匙,但也成了众矢之的。接下来,有人会想尽办法让你失败,好证明‘合作不如单干’。”
    李野苦笑:“所以我不能输。”
    “不只是不能输。”董善停下脚步,直视着他,“你还得让人服。光靠上面撑腰不行,必须让基层工人觉得你是办实事的,让技术人员觉得你是懂行的,让那些原本不服你的老干部承认??你比他们看得远。”
    李野重重点头。
    三天后,他抵达西南重汽厂区。
    迎接他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冷清的办公楼和一封匿名举报信??被人塞进了宿舍门缝。信里罗列了他在一分厂期间的“违规操作”,包括私自采购进口零件、超标报销差旅费、任用亲信等七项指控,末尾写着:“外来者莫掌权,滚回去。”
    李野看完,轻轻折起信纸,放进抽屉最底层。
    第二天清晨六点,他就出现在装配车间。没人通知他要来,工人们正围着一台发动机争论不休??新批次的供油系统频繁堵塞,已导致三台样车无法启动。
    “是不是滤清器设计有问题?”一个老师傅蹲在地上嘟囔。
    李野走过去,蹲下身仔细查看油路接口,又伸手摸了摸进气歧管温度,沉吟片刻道:“不是滤清器,是燃油泵压力波动太大,导致杂质被反复冲刷进入管路。你们有没有测过怠速状态下的脉动频率?”
    众人愣住。
    负责调试的技术员迟疑道:“还没……这得用示波仪。”
    “那就去借。”李野站起身,“我亲自跟计量室打招呼。另外,今晚加班,我要看到完整的动态压力曲线图。”
    没人反驳。因为他说得准确,而且愿意一起干。
    那一夜,李野守在实验室直到凌晨两点。当数据显示燃油泵确实在1200转/分时出现共振峰,引发压力震荡时,整个团队才真正信服??这个副总,不是只会画饼的官僚。
    第三天,整改方案出炉:加装阻尼缓冲阀,并调整ECU控制逻辑。四十八小时后,问题彻底解决。
    消息传开,厂区议论渐息。
    但真正的阻力来自管理层。
    财务科长周斌,尚宾旧部,在一次例会上公然拒绝签字审批一笔紧急采购单。“程序不对。”他冷冷地说,“没走完预算备案流程,一分钱都不能动。”
    李野盯着他:“这批传感器关系到下周高原耐久测试,晚一天,整个进度就得推迟一个月。”
    “那是你的事。”周斌耸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会后,李野没发火,也没找上级告状。他让助理调出近半年所有未批款项清单,发现类似情况多达十七笔,涉及金额超两百万,全部卡在财务环节。
    当晚,他带着资料走进职工食堂,找了几个班组长吃饭。
    饭桌上,他不说官话,只讲事实:“咱们厂去年亏损三千八百万,可账上趴着两千多万现金不敢花。为什么?不是没钱,是流程僵死了。一线缺工具,缺备件,报上去石沉大海;财务却说‘按章办事’。兄弟们,这样的企业,还能活几年?”
    工人们听得沉默。
    几天后,一封联名信递到了集团监察室,标题是《关于理顺基层物资审批流程的紧急呼吁》。署名者近百人,大多是普通工人和技术员。
    舆论压力之下,集团派审计组进驻西南,查出财务系统存在严重形式主义问题,多名干部被约谈。周斌虽未被撤职,但权限被大幅削减。
    与此同时,李野启动了“百日攻坚”计划。
    他将研发中心分为五个小组:动力总成、车身结构、电控系统、供应链协调、质量监控,每组由一分厂与西南各派一名负责人共同带队,实行双签制决策。每周五召开技术碰头会,公开进度、暴露问题、集体攻关。
    他还推出了“一线提案奖”??任何工人提出有效改进建议,一经采纳即奖励五十至五百元,并计入年终考评。短短一个月,收到合理化建议两百余条,其中三十多项直接应用于样车改进。
    变化悄然发生。
    曾经对立的一分厂工程师老陈,如今每周坐火车来西南指导焊接工艺;西南的老技师王建国也开始主动分享高原环境下材料疲劳测试的经验。两个团队之间的微信群越来越热闹,不再是冷冰冰的“贵方需提供……”,而是“老哥,昨晚那个振动数据你看没?我觉得共振点可能偏移了。”
    最让李野欣慰的是,曲成来了。
    这位昔日mentor披着件旧棉袄,背着工具包,一声不响地在车间待了整整十天。白天跟着班组干活,晚上整理出二十多页的技术笔记,涵盖装配误差控制、热处理工艺偏差、螺栓预紧力标准等多个细节。
    “我不是来监督你的。”临走前,曲成拍拍他的肩,“我是来补课的。你们搞出来的这套协同模式,比我当年带厂时先进多了。老家伙也得学习。”
    李野眼眶发热。
    他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代人的觉醒。
    转眼进入腊月,北方飘起第一场雪。
    研发中心如期完成首批整车设计定型,进入试生产阶段。李野亲自带队前往陕西某军工试验场,进行为期二十天的极限测试。零下二十度的极寒天气中,车辆连续行驶三千公里,经历冰雪坡道、沙尘暴、高海拔断氧等多种恶劣条件,最终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庆功宴那天,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有人唱起了八十年代初厂歌,歌声嘶哑却炽热。
    李野站在营地外,仰望星空。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董善发来的短信:“第一批订单有了,军区后勤部订了五十辆,要求三个月内交付。别松劲。”
    他笑了笑,回了一句:“明白。种子已经发芽,等着开花。”
    远处,试验场上那辆银灰色的重卡静静停驻,车头镀铬标牌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把出鞘的剑。
    春天还未到来,但风已开始转动。
    年后开工第一天,集团召开战略发布会。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从制造到创造??京南重汽新模式启动”。
    李野作为主讲人登台,身后投影展示着新车型的三维模型、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方案、以及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布局图。
    “我们不再满足于模仿。”他的声音清晰坚定,“我们要定义中国重卡的标准。”
    台下掌声如雷。
    而在观众席最后一排,董善悄然起身,转身离开。
    走出大厅时,阳光正好洒在台阶上。他眯起眼,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
    手机响了。
    是李野的消息:“您去哪儿了?大家都想找您合影。”
    他回复:“合影就不必了。你们才是主角。记住,树苗长大了,树荫就该退后了。”
    收起手机,他迈步走入阳光深处。
    他知道,有些事,已经不需要再说出口。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真正推动它前行的,从来不是某个英雄,而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跋涉。
    就像那年花开,不止为一人绽放,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春天,真的来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